《金融评论》| 郭峰 、熊云军—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2021-12-12

以下文章来源于社科院金融评论 ,作者郭峰 熊云军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郭峰  熊云军

(发表于《金融评论》2021年第6期)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政府或学术界没有提供一个准确的数据来反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演变趋势,这就使得各界人士对数字金融的观察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集团研究院合作编制的一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缺乏数字普惠金融数据的窘迫。

这套数据一共包含了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地区、自治州、盟等),以及约2800个县(县级市、旗、市辖区等)三个层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在总指数基础上,课题组还编制了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指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

该指数目前已在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好评。总结而言,“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以与家庭、企业、传统金融市场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等各类数据进行匹配,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从研究结论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门槛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升了传统金融的覆盖面与服务效率,为缓解低收入人群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带来了新的契机。

但在应用该指数时,也需要高度关注该指数存在的固有缺陷和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包括:该指数跟大企业不当匹配;没有解决内生性问题;异质性效应考察不够。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该指数与大企业数据的不当匹配,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这是因为,该指数中所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支付宝生态系统,而且是从需求端刻画的不同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而上市公司、规模以上企业都不在支付宝的直接服务范围内,因此从逻辑上而言,该指数刻画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不会对上市公司、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确实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上市公司、大企业产生的影响,对于渠道机制的讨论要非常谨慎。

撰稿人:郭峰  熊云军

作者简介

郭峰,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和公共经济学等领域。

熊云军,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