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 沈艳:加快数字金融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视角

2023-06-05



 

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对数字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将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我国从数字中国的雏形思路到具体规划,一共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致力于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中国也从那时起开始关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会发展。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伴随着3G网络的普及,中国于2009年在地理信息领域开始勾勒数字中国蓝图,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迅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概念在2012年左右进入中国,此后的一系列政策加速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直至推出《规划》。

 

《规划》制定了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性建设目标,不仅确定了近期数字中国建设的格局,也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规划》从整体布局的视角对数字中国建设进行规划,是未来数十年数字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中国的各行各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抓住数字中国建设契机,加快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数字金融行业能够持续保持世界前沿的位置,至关重要。数字金融(也称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和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结合的产物。利用数字技术,数字金融给支付、借贷、保险、财富管理和货币发行等领域,均带来了深刻变革。

 

数字中国建设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中国建设大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中的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备受瞩目。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传统的金融体系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存在两重挑战:一是对经济主体的支持效率仍较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持续存在;二是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国家已出台多种政策措施,但成效不显著。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没有盈利,中小微企业就很难通过传统金融方式获得贷款。当下,数据已经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中国建设意味着银行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资产为核心,通过对定价和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新的路径。

 

具体来说,数字中国建设对于加速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存在如下机制:一是基于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平台的发展,银行可以在线上收集汇总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相关信息,实现对企业行为和相关风险的动态评估,从而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二是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银行识别出优质客户,也能帮助银行以更强的风控能力、更快的放款速度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用较低成本做好贷后管理。三是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在宏观层面改善信贷环境,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记录“数字足迹”,从而推动更多银行参与到中小微企业的授信中。

 

数字中国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途径

 

但值得注意的是,仅靠单个银行银行单打独斗推行数字化转型,可能未必解决中小微企业难题,却又产生新问题。例如,现有实证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马太效应”,也就是数字化转型认知水平高、组织转型领先的银行更可能做到增加小微企业贷款而不增加不良率,但中小银行如果不能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就有可能成本增加但同时不良率也上升。这种“马太效应”,会引发数字化转型是否会导致大银行越来越强、中小银行更加脆弱的担忧。

 

要解决这类问题,离不开落实《规划》中“2522”整体框架的第一个“2”,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这“两大基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是要求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而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是要求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3月,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宣布,组建国家数据局,这标志着“2522”整体框架第一个“2”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将是这一新机构的工作重点。

 

传统时代的数据信息常常分散在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并不完全由企业自身或银行掌握,如何挖掘这部分数据资源的价值,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电力大数据不仅可以反映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可以通过该企业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用电排名变化情况了解该企业的相对经营状态。又如,企业的纳税状况也是预测未来经营状态的重要指标。如果可以整合这些多维度信息,对企业作评级或评分,就可以帮助银行更加快速、精准放贷,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授信慢等难题,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提供新的信用信息来源。利用新型大数据对企业征信的建设,不仅是夯实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打通数据资源体系的重要举措。

 

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大力推动公共数据开放,这将是实现《规划》中第一个“2”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来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从公共数据开放中已经获得不少收益。例如,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一站式开放数据平台data.gov上线。2013年麦肯锡报告指出当时每年全球基于开放数据产生的经济价值可达3万亿美元。202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开放数据作为欧盟数字经济乃至整个欧洲经济的催化剂非常重要,欧盟数字经济创造的价值中约12%是由开放数据创造的,约45%是部分由开放数据创造的;欧盟由开放数据改善或赋能的产品、服务和内容的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1844.5亿欧元。

 

但是,通过笔者根据政府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国内各省份公共数据平台开放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有25个省份有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但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数量不足。跟欧洲公共数据平台上超过150万个数据集相比,截至2023年3月我国公共平台中数据集数量过万的省份只有5个(贵州、广东、四川、山东和北京),而大部分省份数据开放平台数据集较少。二是数据使用不充分。根据下载率(下载量除以浏览量),上线数据下载率超过20%的省份只有3个(上海、贵州和湖南);25个省份中,有11个省份的数据下载率在10%以下。三是数据安全和使用便捷性需要加强。如果用接口率(接口服务数/数据集数)之比来衡量数据公共平台对安全性的安排,则只有3个省份为一个数据集至少提供了一个接口(浙江、福建和安徽)。

 

要进一步推动公共平台的发展,可考虑让地方部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运营,和当地龙头数据要素企业及品牌数据商合作,并将开发数字金融相关数据作为重点工作方向。例如,苏州地方征信平台对接全市数十个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实现了征信数据标准化、常态化。在此基础上,银行可通过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苏州地方征信平台,以线上审批形式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贷款。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服务企业已达9万多家,解决了7000多亿元的融资需求。

 

当然,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从而夯实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企业征信基础设施还需要更为切实的制度安排,这其中,构建分类分级的公共数据共享机制是基础。可根据公共数据敏感程度、使用场景的差异化制定分类共享机制,在划定免费数据标准外,容许政府部门对一定级别数据收费。这样,可以让政府部门有更好的财力来保障公共数据安全并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数据,深入参与和赋能数据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区域的安全高效共享,充分发挥数据要素通过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从而在数字经济深化发展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72273005、应急管理专项项目72241421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