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翔: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应避免五大误区

2020-11-26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主任肖翔在“2020海上丝绸之路(海南)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金融机构不仅要避免走入误区,还要多层次、多角度探索转型方式,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贡献力量。

以下为演讲全文: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应避免五大误区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高峰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未来金融——金融业的科技革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话题。未来已来,当前,金融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段,一些基本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一是无牌照、不金融。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凡是开展金融活动就必须持牌,凡是开展金融业务就必须纳入监管。
二是无科技,不金融。一部金融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史。金融业在科技应用方面一直都是积极推动者,也是重要受益者。
三是无数据、不金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跟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并列的生产要素。支付清算、资金融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金融功能的实现都更加依赖于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
在上述共识理念的指引下,特别是此次疫情冲击下,大家越来越认识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而非选择题。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在10月份的金融街论坛上强调:所有金融机构都要抓紧数字化转型。真是一语中的、振聋发聩。下面,结合协会研究团队的调研成果,我想就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应避免的五个误区,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们先看一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以商业银行为例,根据协会与瞭望智库联合开展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调研银行数字化能力自评估平均得分为3.01分(总分为5分),总体刚刚及格。其中,34家地方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自评估平均得分仅为2.75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认为,应避免以下五个误区:
一是战略误区:有方向,没方案。机构尽管已经明显感受到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大趋势、大方向,但囿于自身数字化思维不足、资源统筹投入不够,导致数字化转型缺少可实质落地的方案和相应的机制安排,有的机构即使有方案,也容易流于形式。协会调研显示,75%的调研银行已经开始研究制定全行级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但着手培养全员数字化转型思维、把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及能够落实转型方案的调研银行分别只有57%、41%、33%。
二是执行误区:有面子,没里子。在机构层面已经统一了思想,下定了决心,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方案,但战术层面没有相应的组织架构、人事结构、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调整配合。既然是转型,就一定有阵痛,一定要伤筋动骨。如果战术层面不配合不落地,就容易使转型沦为面子工程、视觉工程。根据协会调研,调研银行(76%)普遍认为战略规划对于数字化转型很重要,但仅有不到四成的调研银行对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向敏捷组织架构转型、指定高管专门负责数字化转型落地的调研银行比例分别为49%、43%。
三是技术误区:有智能,没效能。当前,各项数字技术层出不穷、眼花缭乱。机构盲目追时髦、赶新潮,把技术应用当作目的,并没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场景导向,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根据协会调研,尽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70%的调研银行表示技术创新和业务场景结合面临难度。
四是数据误区:有数据,没据数。现在机构通过场景嵌入、生态运营、数据合作,获得了大量内外部数据,但内部数据孤岛犹在,外部数据囫囵吞枣,且数据治理不足、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融合不够,形式上已成为数据囤积者,实质上依然是数据贫血者,没有形成数据驱动的业务运营管理模式。根据协会调研,超过75%的调研银行已采取建立大数据平台、引入外部数据源等举措,数据多了,规模大了,维度丰富了。但只有41%的调研银行形成了以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49%的调研银行设立了数据管理部门、53%的调研银行建立了统一数据标准,55%的调研银行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在线分析。
五是生态误区:有生态,没朋友。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和价值链,日益成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共同选择。但由于生态思维欠缺、运营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很好的生态协同效应,客户规模越来越大,但与客户的距离越来越远,与客户的关联越来越弱,“建立客户信任”、“与客户共成长”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根据协会调研,分别有75%、65%的调研银行采取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开放银行平台等举措积极加强生态合作,但71%的调研银行表示生态圈运营能力不足,约半数调研银行表示生态圈价值定位尚不清晰、生态圈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欠缺。
以上五个误区,是金融机构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条条大路通罗马。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标准模式。但有一些基本的思路还是可以总结和分享的。我简单列几条。
战略层面,坚持以我为主,加强战略发展团队建设和数字化思维培养,适当借助智库外脑,按照“一把手工程、一盘棋理念、一体化蓝图、一揽子机制”的“四个一”要求,把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做得更加有特色、接地气。
执行层面,积极推进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调整优化,探索通过金融科技子公司、创新实验室等机制,妥善解决创新容错不足等问题,考虑建立“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加强领军型专家、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支撑,加快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的考核方式和薪酬体系。
数据层面,统筹规划数据基础设施和全局数据架构,按照“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的原则,制定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等全流程标准规范,着力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并探索应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建立完善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和“定量定向使用”,有效解决有数不能用、不敢用、不善用的情况。
技术层面,结合自身研发能力和实际需求,可选择跟随、并跑、领跑等不同技术应用策略,综合运用自研、合作研发、抱团建设等多元化方式,着力提升资金投入力度和使用效率,准确把握各项技术优劣势和适用业务场景,务实推进金融科技布局。
生态层面,围绕客户真实有效需求,选择社区生活、日常消费、生产经营、政府服务等场景切入,坚持专业主义和工匠精神,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不断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和生态运营水平。同时,按照展业范围与牌照相匹配、风控能力与规模相匹配、合作权利与责任相匹配、数据使用与授权相匹配、营销宣传与实际相匹配的无匹配原则,加强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生态合作规范。
各位嘉宾,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一直将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重中之重。
一是围绕银证保数字化转型、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数字金融消费者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调查研究,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研究参考。
二是通过建设金融科技能力共享、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第三方函证等平台,降低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成本。
三是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开展金融APP、金融云等自律备案工作,配合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落地,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安全稳健的载体支撑。
四是组织行业力量加强银行电子函证数据规范、应收账款债权电子凭证业务规范、开源软件服务商测评等标准研制,推进网上银行、金融分布式账本、金融APP标准领跑者评估工作,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标准支持。
五是加强行业数据统计、市场调查和风险监测,探索建立数字金融产品创新评估机制,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营造更加健康的市场环境。

各位嘉宾。我相信在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从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金融业一定能够又好又快地实现数字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