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Team, One Dream | 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11-30

11月27-28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数字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系列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活动。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专家深入探讨数字金融领域的创新成效、风险形态、宏观影响以及未来走势,对理解数字金融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裨益。

在27日举行的“数字金融创新及其启示:中国及国际经验”线上视频会议中,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和国际清算银行经济顾问、研究部主管Hyun Song Shin发表了主旨演讲,布兰迪斯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Stephen G. Cecchetti、国际清算银行创新和数字经济部主管Leonardo Gambacorta、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和本德海姆金融中心教授熊伟、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魏尚进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何东进行了重点发言。会议由多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观看人次突破82万。
 

会议合影:小川、Hyun Song Shin、黄益平Stephen G. CecchettiLeonardo Gambacorta熊伟、魏尚进何东沈艳

周小川行长作了题为《DC/EP和电子人民币在中国的发展》的主旨演讲。围绕这一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周小川行长从支付体系现代化最初的思路设计到技术方案再到国际安排,详细地介绍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驱动因素、发展机遇、数据隐私保护以及未来可能的推广。周行长指出,DC/EP的研发设计主要来源于对支付系统,特别是零售支付系统的效率,不断改善的需求,旨在降低成本,提升便利性,更好地服务于用户。DC/EP动态的、竞争性的、多方案的双层体系中,要鼓励第二层的商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网络平台公司,之间开展合理的竞争,共同提供服务并进行创新。
Hyun Song Shin的演讲主题是《央行在数字支付系统的基础作用》。Shin教授同样指出,尽管技术进步在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央行的作用是为支付系统提供基础设施,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CBDC是央行发挥这一作用的一种方式。在基于账户和基于通证这两种体系之间,各央行需要慎重考虑做出根本性的选择,如何更好地在数据追踪和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重点发言环节,与会嘉宾分别从数字技术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大科技信贷、数据隐私、财富管理和跨境支付多个角度,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Stephen G.Cecchetti教授关于“金融和科技的变化与不变”的研究发现,在过去这些年中,尽管金融和技术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但是金融中介的单位成本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技术进步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Leonardo Gambacorta教授关于“金融科技和大科技公司信贷的全球趋势和驱动因素”的最新研究发现,更活跃的经济活动、更高的银行信贷成本、更多的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都促进了大科技信贷的发展,另外,监管立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监管沙盒有助于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对风险保持警惕。
熊伟教授关于“用户数字隐私悖论”的研究证实了数字隐私悖论的存在。研究发现,更关注数据隐私的用户对数字服务的使用需求也更多,这些用户往往授权了更多的应用软件分享数据并且使用也更加频繁,而在使用数据服务过程中也逐渐加强了对数据隐私的担忧。
魏尚进教授关于“金融科技平台财富管理”的研究,对比了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平台公募基金理财中由于利益冲突和行为偏差而导致的过度交易。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银行理财,男性投资者在金融科技平台的换手率更高、收益率更低;相反,女性投资者在金融科技平台的换手率更低、收益率更高。
何东教授分享了关于“跨境支付的数字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目前跨境支付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处理慢、信息不透明。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市场结构从层级结构向全球扁平化结构的演进,跨境支付将来可能会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时更加普惠。CBDC和GSC在跨境支付中对宏观金融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效率和金融稳定性。
28日上午,“数字金融研究前沿”研讨会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举行并进行在线直播,会议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近期的研究成果。

演讲嘉宾:徐远、沈艳、欧阳日辉、宋科、谢绚丽、黄卓、龚强、曾燕、张海洋。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远教授,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视角,报告了关于“一带一路上的数字金融”的研究成果。徐远教授指出,金融既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基础设施,服务于其他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利用新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有所进步,将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从而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报告了“数字金融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省内、地级市内和地级市间的收入收敛;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数字金融影响地区经济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数字金融有助于缩小家庭间的收入差距,对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和女性户主家庭的作用更大;此外,数字金融对低学历家庭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金融学院金融科技系双聘教授欧阳日辉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执行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宋科,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对徐远教授和沈艳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在第二阶段的讨论中,首先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谢绚丽教授,报告了“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现状、机遇及挑战”的研究成果。研究依据2010至2018年228家商业银行的年报及财务数据,分别从认知层面、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构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聚焦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发展及其转型模式。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教授,报告了“数字化财富管理”的研究成果。黄卓教授指出,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目前面临着一个巨变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如何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是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的挑战。对此黄卓教授建议,一是要评估和扩大基金投顾试点范围,逐步放宽投资顾问牌照;二是要明确数字化财富管理业务的准入门槛、持牌要求、从业资格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三是要加强数字化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息披露机制、数据安全、投资者隐私保护;四是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教授,报告了“数字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龚强教授指出,主体信用低、风险定价难和资金管理能力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核心痛点。伴随供应链上的上链企业数量的增加,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更能有效防范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贷款企业与银行更容易达成互信均衡,即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
最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曾燕教授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海洋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对谢绚丽教授、黄卓教授和龚强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28日下午的会议采用闭门研讨会的形式。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校长助理孙庆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达了对中心成立五周年的祝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和中央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强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海明
在“中国数字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和“中国数字金融创新的未来方向”的闭门圆桌讨论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中国光大银行云生活事业部总经理许长智和普洛斯金融系统产品研发部负责人吴艳艳,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分享了对互联网小贷、创新与监管的平衡、移动支付对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数字金融中的法律问题、商业银行的实际业务、便民产业缴费和供应链金融等热点问题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