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唐宁:应理性地探讨数字金融

2019-03-01

 导读: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数字金融作为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发展也日益迅速。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2017年政府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近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数字金融讲坛”首讲力邀三位业内著名的权威——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陈龙,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CEO、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计葵生,宜信公司(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单位)创始人兼CEO唐宁,围绕“后整治期的数字普惠金融”的主题展开了精彩讨论。本文所刊内容是宜信公司(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单位)创始人兼CEO唐宁先生当天的演讲实录,文章已经作者审核并同意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意见。

2017-05-10_235447

 

宜信公司(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单位)创始人兼CEO   唐宁

 

数字金融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经过11年的创业,我也时常反思总结,我认为金融需要非常均衡的观点和非常理性的探讨。

不同的组织或是不同的禀赋应该如何做数字金融?我认为不能用一种观点、一个逻辑来分析。我们比较两种场景,在马上登机的时刻购买一个非常便宜的航空意外险,和为自己家庭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做一个涉及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决策的资产配置。在第一个场景中,速度非常重要,购买者可能也不太会判断在这个场景之中被赚了多少钱,因为便利性是此时的重点;第二个场景,一击直接购买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因为这是个严肃的决策并有着长期的影响,而且往往需要十年乃至二十年以后才能够逐渐显现。因此,在这样的场景之下,慢一点可能也不是坏事。之前行业中还做过一些理财节,提供极佳的用户体验,看谁更快,但其实这样的认识还是片面的、偏颇的。如果底层资产是好的,而且用户客户是懂的,那就越快越好;但如果底层资产有问题,或者决策相对复杂,那还是慢一点为好。小额微额的支付,肯定是需要极强的便利性,但是如果涉及行业所有的机构,涉及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金融权利的场景,还是需要有相当的监管,需要有相当强的金融逻辑。所以,考虑金融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从不同的维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锅烩。

 

如何理解数据?大数据在未来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广泛,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信用数据,如果有机会与当今的大数据、新数据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得数据如虎添翼,但是如果只是孤零零的数据在很多金融场景的应用是没有用的。以我们的实践为例,某个帮助人们通过信用的方式预定和支付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轻应用,用大数据来评估用户信用,即使用户最后没还款,并不会产生过大的金融风险,因为本来就是空房利用,机会成本很小。但对于严肃的金融服务,比如要做一个5~10万的信用借款的判定,这时对决策水平的需要就相当之高,不是猜你喜欢就行的,哪怕猜对的可能性是70%,这也是有问题的。

 

如何理解技术?技术不仅仅是数字技术,金融技术也非常重要。金融技术的创新对数字金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我们在数字金融、数字普惠金融领域,都十分需要金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金融是非常深刻的。例如,有一些商家去做借款,利用自身与客户的关系,可以做很好的风险防控,很好的客户开发。但是当商家走出了他所在的客群,试图服务更多的客群的时候,挑战就来了。出了这个体系,想把过去这一套复制到更广的、更多的商家人群并不容易。要学习的,要面对的,要解决的问题指数级提升。所以大家看到,三四十年前,美国商家做金融是非常多的,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决定通过合作的方式,决定把自己主业夯实,而把相关的金融服务交与相关机构去做。因此,中国的金融创新和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更加均衡的、多元的、批判性的、与时俱进的视角,对金融的核心,我们应当有更好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国网贷行业发展的认识。从全球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来讲,有两个细分领域相对比较成熟。一个是支付,一个是网贷。它们都有着十年以上的发展史,已经是一个万亿的市场,同时也已经有了相应的监管格局。根本上讲,利用技术更好的去做资源配置,让稀缺资源到那些能够产生更大价值的个人和企业手中,这是金融人士的终极梦想。具体到中国的网贷行业,十年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监管细则的落地使得道德风险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未来网贷行业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相关机构的能力提升,使这个行业以后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有很大的改善。是不是能控制住风险,是不是能够找到那些合格的借款人诚实守信,利用小额资金做更好的生产生活,这是它根本的问题。如果能在未来三年之内,在央行牵头之下,把个人征信体系真正发展起来,让这些数字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企业更好的使用既有数据,也能够把他们的高质量数据也反馈给央行管理之下的体系,实现行业的数据分享和信息互通,将会对规避一人多贷、多头负债现象,起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这一点做到了的话,我们真就有可能规避我们的个人信用风险的硬着陆,实现个人信用风险软着陆,也称得上是一个世界奇迹。

这是我作为发明这个模式,推动这个模式在中国发展的一位创业者的心愿。道路曲折,前途光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