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数字货币的使用前景还有待观察

2021-01-16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0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央行数字货币的全球趋势与政策启示”,知名经济学家黄益平、张明、邵宇、邹传伟、宋科联合解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指出,在2019年6月18号天秤币(Libra)白皮书发布后,各国央行开始加大对于数字货币的推动力度,简单一个词总结就是“竞争”,包括CBDC与加密货币、稳定币的竞争以及各国之间的竞争。数字货币能够直接发挥的最主要的功能是支付,在短期内很有可能对现有的支付手段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对商业银行脱媒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一定程度上的脱媒是有可能的。从更为长期的视角来看, 我们需要关注将来的大数据收集分析和数字金融业态的发展,以及数字货币对于货币政策的形态和作用机制的改变。就数字货币在金融稳定方面的影响而言,数字货币使得完全意义上的匿名不复存在,有利于反洗钱、反腐败工作的推进,但其应用也不排除会出现新的风险、新的漏洞。在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本身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机制、制度作为支持,货币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成为国际货币。但在数字人民币落地之后,数字货币是否有利于推动跨境贸易、跨境结算和跨境投融资,在局部范围内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否会使得将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略有改变,这都是值得期待的。
黄益平提出了一个设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同国家的数字货币可能会相互竞争、共同存在,但国际货币体系或国际储备货币将来更可能会集中到一种或少数几种货币,不太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未来在数字货币领域最终的竞争可能就在国际货币方面,各国都不愿意缺席竞争,未来的国际货币可能是美元数字货币,也可能是人民币数字货币或其他国家的数字货币,甚至有可能是超主权的数字货币。之所以如此推断,是因为国际储备货币本身是一种基于信誉的货币,并且它发挥的功能是一样的,数字货币和数字技术的基本特征是长尾效应。
(本文来源:大洋网)